强化经济大省能源要素保障,讽刺更好发挥能源资源大省优势,讽刺推动金上—湖北、陇东—山东等特高压工程建成投运,加快陕西—安徽、甘肃—浙江等特高压直流以及阿坝—成都东等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抓紧开展重点特高压输电、直流背靠背工程以及跨省交流互济工程前期工作。
具有操作简单、男人产气纯度及效率高优点和无二次污染、男人运行成本低、对产品气量波动适应性强等特点,沼气经脱硫、脱氢、脱水、脱碳等工艺处理后,可转化为清洁能源——民用天然气使用。该项目将在火烧岗升级改造适宜的生活垃圾机械分选系统,讽刺在前端经破袋机、讽刺磁选机、风力分选机、盘式筛分机、水力制浆机、除砂除杂机等关键设备,将生活垃圾分为约占50%的可降解生物质,进入后续的厌氧发酵系统;10%的可回收物(塑料、金属和玻璃等)回收利用;30%的高热值可燃物进入资源热电厂;10%的需填埋砂石渣土等就地填埋。
番禹区拟投1.6亿元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厌氧制沼项目,男人每日可减少火烧岗填埋垃圾900吨。升级机械分选设备,讽刺新增1000吨垃圾分选和500吨厌氧处理能力,每日可减少火烧岗填埋垃圾900吨,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项目计划投资1.6亿元,男人建设周期6个月。干式厌氧发酵系统具有自身耗能低,讽刺占地小,讽刺产生沼气质量高的特点;可以直接处理城市垃圾等固体可发酵有机物,发酵剩余物无沼液,几乎没有污水排出,经简单过筛和短时间堆肥即可做园林肥料或农作物肥料。男人该项目拟采用气体膜分离技术对沼气进行净化处理。
记者日前从区相关部门获悉,讽刺番禹区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厌氧制沼项目建设,讽刺筹建1000吨垃圾分类设施,500吨厌氧发酵系统,对有机物质垃圾进行厌氧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和有机生物物质气化资源利用,以缓解垃圾围城问题。据了解,男人该项目拟采用机械分选+厌氧发酵+焚烧等综合工艺进行垃圾减量化、男人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实现节约土地、能源回收、资源利用和改善环境的目标。加快发展以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讽刺以先进金属制品、汽车零部件、农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以绿色铝、男人绿色硅精深加工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男人以苹果、天麻、肉制品等特色农产品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精细化工、硅化工为代表的绿色化工产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由2015年的211.03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89.28亿元,讽刺亏损企业数量占比下降4.7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及亏损总额逐渐收窄。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男人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园区规划和化工园区认定办法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化工园区。围绕汽车、讽刺输变电、讽刺轨道交通、建筑、5G通信等领域应用需求,重点发展5G高频高速铜基应用材料、高精度铜板带箔、高强高导引线材料、超细铜锡合金线材、铜镁合金接触线功能元器件、超细毛细管等铜合金材料,以及汽车轻量化结构件、轨道交通用大型镁铝合金型材、太阳能发电用铝材等高性能铝合金产品。
因此,《规划》的实施不会对区域的大气环境产生明显不良影响。支持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开发园区循环式改造,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污染物收集、处置、环境监测监控和能源清洁化利用能力。
积极运用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造示范、绿色制造系统集成等专项,推动实施绿色制造重点工程,培育壮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立完善高效、清洁、低碳的绿色制造体系。着力推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行业产能总量,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围绕烟草、食品、快递物流等产业需求,加快发展高速堆垛机、有轨制导车(RGV)、自动引导车(AGV)、快速分拣机、智能化高密度存储穿梭板等专业化物流系统装备。
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畅,投融资模式单一,管理运营水平不高。提高环境保护投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和应急能力建设,健全云南省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围绕铜基、铝基、锡基、钛基、锗基、硅基、铟基等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联合,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大力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中试及工程化试验等,加快新材料开发及产业化步伐。加快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依托昆明高新区、昆明空港经济区、玉溪高新区等,布局发展医疗器械产业,着力发展体外诊断试剂、家用医疗器械、医学美容产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加强责任主体逆向溯源、产品流向正向追踪,推动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对接、信息共享。
以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天麻系列、重楼系列、美洲大蠊系列、水蛭系列等优势产品为基础,以彝药、傣药等特色民族药为突破点,加快培育现代中药和民族药制剂大品种,着力打造一批中药和民族药品牌产品,做大做强云药产业。将玉溪市打造成为国内烟草及配套产业重要聚集地、全省先进制造基地、生物医药高地、滇中崛起增长极和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
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为核心的新材料产业,以电子元器件及智能消费电子产品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以新型煤化工为代表的绿色化工产业,以肉制品、蔬菜、豆制品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三)加快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围绕全省制造业主导产业重点领域,遵循企业成长基本规律,按照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隐形冠军—省级单项冠军—行业单项冠军—行业领军企业发展路径,推动构建云南省制造业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分类别、按梯度完善政策措施,构建从支持对象遴选、入库培育、成长扶持到成熟壮大的制造业企业梯度培育机制。1.积极拓展农产品初加工。三、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紧扣全省制造业整体布局和各州、市产业发展定位,推动园区优化提升和提质增效,着力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完善园区管理机制、提升园区功能配套、加强园区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推动本地高等院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一流学科和专业。以深挖云南地方美食特色、提升产品档次与质量水平、加强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完善线下体验与线上销售渠道、推进品牌认证与关联发展、强化食品安全管理为着力点,以省内各旅游景区、美食街、交通枢纽、会展平台和省外境外云南名优产品体验馆为支撑点,以龙头企业带动、骨干企业培育、特色产品打造为主线,引导企业大力发展云茶、云花、云酒、云咖、云饼、云菜、云腿、云果等绿色食品工业,推进云南美食品牌、网红产品关联发展,推动云南特色食品产业量质齐升。
积极开发精准医学检测试剂、个体治疗药物等医药产品,以及无创产前诊断、胚胎植入前筛查、遗传病检测、免疫系统评价、肿瘤个体化诊断与治疗等精准医疗服务,积极培育发展智能诊断、智能治疗、智能养老、智能健康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企业收购国内外优质闲置品种,积极引进或自主研发一批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在我省落地生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28.5%、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12.3%、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9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12.9、0.41个百分点。支持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
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在全球范围布局研发、生产、营销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和绿色产品,推动绿色制造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打造绿色制造标杆。
实施增品种工程,鼓励企业深挖潜在市场和细分领域,通过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增加品种,创造品种差异化价值。将普洱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四)培育高技能人才整合职教资源,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校企园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鼓励企业与本地院校合作,强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技能人才培训。推进废酸、废盐、废催化剂、精馏残液等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实施固体废物差异化处理措施。
加强部门间合作,加大政策衔接,瞄准全省各地尚未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补短板、强弱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尽快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及工艺技术装备力度,加快低效冶炼产能退出步伐。
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利润总额从十二五末的322.91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末的820.86亿元,年均增长20.5%。(五)与环境敏感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协调性。
依托易门产业园区、师宗产业园区、陆良产业园区打造陶瓷产业集群。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现将《云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是实施水泥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高效粉磨技术、高效能烧成系统技术、高效脱氮脱硫技术等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重点发展适合云南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丘陵山地,满足耕作、栽插、中耕、植保、收获、秸秆处理等作业的全流程农业机械装备。强化招大引强,加大先进制造业招商力度,加快形成大中小型企业梯次发展布局。开发生产水性、粉末、高固含等环保型涂料,密封材料,建筑胶黏剂。
以应用为牵引,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重要产业工程化攻关,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到2025年,力争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培育形成3—5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将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集聚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药民族药领先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疫苗基地。
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培养一批质量领军人才。加快发展500兆帕以上高强度钢筋和高强度、抗震、耐火钢板及H型钢等高端建筑用钢。
一、优化全省制造业整体布局紧扣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区域协调发展布局,按照一核、一圈、一带、多点的产业园区空间规划,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滇中地区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沿边地区为开放合作示范区、滇西和滇东北地区为联动发展承载区,优化全省制造业整体功能布局,推动区域合作互助、协同创新、共享共赢,促进产业互联、业务互通、配套成链。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